资源描述:
疫情防控个人防护知识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疫情防控个人防护知识,供大家参考选择。
疫情防控个人防护知识务必戴好口罩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出行,都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尤其要全程戴好口罩,减少接触外部设施,抵达目的地后第一时间洗手,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乘坐公交如何防护?上车前,在站台上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有序排队上车,配合扫码测温等工作。
行驶途中可以开窗透气,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与周围人闲聊,不要在车上吃东西。
全程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
乘坐地铁如何防护?全程佩戴口罩,配合扫码测温等工作。
在站台等车不要拥挤,排队时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尽量避免接触公共物品或公共接触部位。
在地铁站内使用公厕后,要彻底清洗双手。
骑行共享单车如何防护?全程戴好口罩。
随身携带消毒纸巾,对手接触的车把等部位进行擦拭。
骑行结束后,同样要做好手部卫生。
乘网约车或出租车如何防护?全程佩戴口罩,并提醒司机戴好口罩。
方便时打开车窗让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在车上饮食,尽量少触碰车内设施到达目的地后,用流动的清水或免洗洗手液洗手,确保手部干净。
注意。
1居民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乏力、腹泻、味觉嗅觉异常等症状,尽快到医疗机构就诊,就医途中要佩戴好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权威信息,一旦发现自己乘坐的车次出现病例,要及时报告。
疫情防控个人防护知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不要恐慌,要做好自身防护以下是一些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范知识。
个人防疫知识!1、勤洗手。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3、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产生过度疲劳。
4、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
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5、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6、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就医。
居家防疫知识!1、要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来访。
2、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3、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5、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
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6、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地返回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
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带好口罩。
7、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疫情防控个人防护知识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中指出。
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
那什么是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呢?如何有效建立行为屏障呢?。
标准预防。
主要是针对医护人员在接诊治疗及照护病人的过程中实现对医务人员及其他病人的保护而提出来的。
我国2000年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
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
标准预防是一组针对所有病人的预防措施,不单单是确诊感染的病人,其内涵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可能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应采取预防措施。
因此标准预防是基础措施,也是基本理念。
标准预防的三大理念标准预防的三大理念可以概括为。
123。
。
1.一视同仁。
无论是什么传播途径的疾病防控,无论医护人员从事什么操作,均应执行标准预防,依据可能遇到风险进行防护。
注意不能只关注检测阳性患者!而是要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恰当适宜的防护措施。
2.双向防护。
即是指防止病原体在病人和医者之间相互传播。
包括病人-医者,医者-病人,病人-病人,医者-医者之间所有可能的传播。
3.三种隔离。
落实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阻断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传播。
标准预防的9项具体措施。
1.规范实施手卫生。
2.风险评估后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遵循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
4.落实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
5.患者安置合理,落实物理屏障。
6.做好预防锐器伤的措施。
7.实施安全注射。
8.保障医用织物洗涤效果。
9.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额外预防额外预防是指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增加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蓝色标识),飞沫隔离(粉色标识),空气隔离(黄色标识)。
例如。
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则需要额外增加。
接触隔离。
的措施。
如果是肺结核、麻疹病患,则需要增加。
空气隔离。
的防控措施。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描述中指出。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
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当注意对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因此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则以上三种途径的隔离措施均需要。
如何建立有效的行为屏障?有效的疫情防控需要人人参与,普遍预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布局、空间、防护设施设备等物理隔离的基本要素,更要明确行为隔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科学落实防控措施行为,例如正确实施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
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均应当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不应佩戴有呼气阀的口罩,患者接受诊疗时非必要不摘除口罩。
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前提下,应当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